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,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,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为常见,了解这两种疾病的特点、传播途径、症状表现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,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。
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食物、水或密切接触传播,当人体摄入含有病原体的食物或水后,细菌会在肠道内繁殖,并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,引发全身性感染,人群普遍易感,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。
伤寒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,通常包括持续发热、相对缓脉、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、玫瑰疹、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,发热多呈稽留热型,体温可高达 39℃-40℃,持续 1-2 周,相对缓脉是指脉搏的增加与发热程度不成比例,患者还会出现食欲不振、腹胀、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,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恍惚、表情淡漠等神经系统症状,玫瑰疹则是在病程第 7-13 天出现的淡红色小斑丘疹,直径 2-4mm,压之褪色,多分布于胸腹部,肝脾肿大较为常见,白细胞计数通常减少。
副伤寒的症状与伤寒相似,但相对较轻,病程也较短,根据病原体的不同,副伤寒可分为副伤寒甲、副伤寒乙和副伤寒丙,其中副伤寒甲的临床表现与伤寒最为相似,副伤寒乙的症状相对较轻,副伤寒丙则可表现为伤寒型、急性胃肠炎型或脓毒血症型。
对于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,主要依据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,血培养是确诊的关键检查,在病程第 1-2 周阳性率最高,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更高,尤其适用于已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,粪便培养在病程第 3-4 周阳性率较高。
治疗伤寒和副伤寒主要采用抗菌药物,常用的有喹诺酮类、头孢菌素类等,患者需要卧床休息,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,给予易消化的饮食,对于高热患者,可采取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。
预防伤寒和副伤寒的关键在于加强公共卫生管理,改善环境卫生,确保饮用水安全,加强食品卫生监督,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如勤洗手、不吃生冷食物等,对于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,伤寒疫苗接种也是预防伤寒的有效措施之一。
伤寒和副伤寒虽然是可防可治的疾病,但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,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,如肠出血、肠穿孔等,甚至危及生命,我们应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,加强预防措施,一旦出现相关症状,应及时就医,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。
添加新评论